有途网

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岳春阳2020-11-04 16:35:06

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一、考题回顾

IMG_256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森林茂密丛生的小视频,并且拿出学生熟悉的树叶。

【教师提问】这些树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绿的、黄的、红色、嫩绿……

【教师总结】你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这些叶片为什么都叫叶,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叶的秘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植物叶的分类

活动前:你能对植物的叶进行分类吗?分类后的树叶是同一种树叶吗?如果是同一种树叶,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提前准备好的树叶分发给学生进行观察)

活动中:学生对树叶进行分类并观察讨论。

活动后:【学生汇报】按照大小、颜色分类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按形状进行分类的是同一种树叶。

活动二:植物叶的结构

活动前:那同一种树叶除了形状相同以外还有哪些相同特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片叶子,并对比不同种类的树叶,他们有没有相同的结构呢?

活动中:学生对树叶进行观察并讨论。

活动后:【学生汇报】①叶片上有白色绒毛;叶片边缘有锯齿等。

②叶由叶片、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还有叶脉。

【教师总结】叶片和叶脉的关系就像我们伸出小手臂时,小手臂相当于叶柄,手掌相当于叶片,而手掌上的血管就相当于叶子的叶脉。

活动三: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活动前:比较新鲜的叶片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叶这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

活动中:观察新叶与落叶并阅读资料卡片讨论。

活动后:【学生汇报】①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②叶生长阶段: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枯叶等。

【教师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的长大,变老,完成它的一生,就和人的生命过程极为相似。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画出叶并标注结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同学的收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做树叶拓印画、树叶贴画、树叶书签等。

【板书设计】

IMG_257

一、考题回顾

IMG_258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怎样通过镜子将阳光通过窗户引入教室?

【学生回答并演示】用镜子反射光线,进入教室。

【教师提问】大家想不想利用镜子玩其他游戏呢?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照镜子》。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照镜子的原理-光的反射

活动前:【教师提问】在照镜子时候怎样使同学暗的一边脸亮起来?

【学生回答】人在暗处,将光线照到人脸暗的部分,脸就会变亮起来。

活动中:教师演示。

活动后:像皮球可以在墙壁反弹一样,光线可以在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线,而且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活动二: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

活动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镜子,你能展示出镜子的反光现象吗?它又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活动中:学生活动。

游戏1:两位同学互成角度站在平面镜前,能否同时看到对方的眼睛,移动位置,继续观察。

游戏2:(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游戏3:学生照镜子,对着镜子分别先后闭上左眼、右眼,观察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游戏4: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活动后:【学生汇报】①在游戏1中发现一定是同时看到双方的眼睛,结合游戏2发现,验证了上节课学习的光路是可逆的,而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②在游戏3中当闭上左眼时,镜子中的像闭右眼,因此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在游戏4中角度改变,镜子中像的大小不变。

【教师总结】镜子成的像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且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环节三:巩固提高

如果镜子不平,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凸面镜和凹面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IMG_259

一、考题回顾

IMG_260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地球上水分布的资料,谁来汇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资料(播放美丽水景的课件),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顺势导入新课——《地球上的水》。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活动前:【教师提问】除了我们说过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学生回答】地下暗河、冰川。

活动中:(出示"地球的主要水域"图片)讲解:这是整个地球展开的地图,有颜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海洋,请同学们给海洋涂上蓝色。(科学兴趣小组探讨进行涂色)。

活动后:进行小组展示及评价。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只有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湖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从太空上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

活动二: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活动前:地球上有那么多水,我们会缺水吗?(同桌交流)

活动中:展示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也含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一些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

活动后:【师生共同总结】①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②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③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④这一滴可利用的淡水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如何节约用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查找污水处理的方法,下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IMG_261

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下午批次

小学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考题回顾

IMG_262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哪两位科学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两种学说?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

【教师追问】当时人们相信地球在运动吗?人们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转,当时科技又不够发达,人们无法从太空中观察地球。人们又是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证明地球在自转》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摆的特点

活动前:布置实验。A.用铁架台(或自制木架)做支架,挂上一个摆。B.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先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

当圆底盘转动后,摆摆动的方向变了吗?是跟着圆盘一起转动了还是基本不变?

活动中:小组实验并记录,填写表格。

活动后:【学生汇报】摆具的摆动方向不变。

【教师总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法国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

活动二:傅科摆

活动前:阅读傅科摆相关史实资料,学生阅读后分享;什么是傅科摆?它又是怎样证明地球自转的?

活动中:阅读材料。

活动后:【学生汇报】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教师总结】展示北京天文馆等傅科摆资料,理解傅科摆是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吊在高高的圆穹顶上,摆下面是一个有刻度的大圆盘。摆摆动时人们可以在刻度盘上读取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补充有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和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继续寻找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小学科学《观察蚕卵的孵化》

一、考题回顾

IMG_263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展示蚁蚕出壳的动画,并提问学生看到了哪种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黑黑瘦瘦的蚁蚕是怎么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的,又是怎么吐丝的?进而引入本节课题——《观察蚕宝宝》。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观察蚕宝宝

(1)教师播放视频:蚕的一生,提问学生:蚕宝宝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怎样才能记录下它的成长历程?(拍照片、写日记、做标本……)引导学生为蚕宝宝记日记并附上绘图或照片。

(2)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两张纸,一张粘有蚕卵,另一张蚕卵正在孵化。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可以记录哪些特征,并将内容记录在草稿纸上。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可以观察蚕卵和蚁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蚁蚕是如何破壳的。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蚁蚕样子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大部分呈黑色有少量呈深棕色,有稀疏的毛。

活动二:蚕宝宝成长日记

(1)请学生根据大家的总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创意环保卡片,并在旁边配上插画和图解。并提问:蚕宝宝的日记上还可以记录上什么内容,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还可以补充上蚕宝宝的作息时间、食量、记录时间、记录人以及记录标题。

(2)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展示优秀成果,并对全班同学予以肯定。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教师设置“小小科学家”,提问学生:你还想在日记里加什么?并提示学生,我们可以观察蚕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人为的改变一些蚕生活的外部条件,观察蚕的生活是否发生了改变。请同桌两人讨论,并和全班同学表达交流。

(3)教师进行学生观点总结:

①在每次日记之间还可以加上两次观察发现的变化,例如颜色逐渐变白、吃的桑叶逐渐增多;

②给蚕喂养不同的食物,观察蚕是否进食,进食后是否有改变,是否可以正常完成生命周期;

③可以绘制出蚕体重和身高的增长曲线,观察变化。

④蚕蜕几次皮,什么时候蜕皮,蜕皮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予以肯定,并提示学生在进行小实验时,动作要尽可能轻柔,用软毛刷刷动蚕宝宝,尽可能不伤害蚕宝宝。并且进行实验时,最好只改变环境中的一个量。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分小组提前制作蚕之后几个生长阶段的卡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将学生分为几组,合作养蚕,并记录下蚕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绘制成小故事卡片,在班级科学角展出。

小学科学《光和影》

一、考题回顾

IMG_264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教学中要有活动,突出学生主体。

(3)指明那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一段精彩的皮影戏,同时提问:剧中生动的动物和头像都是由什么呈现的?为什么是黑色的?

【学生回答】影子。

【教师追问】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光源

活动前:【展示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等,它们会发光吗?哪些会自己发光?你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吗?

活动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类。

活动后:【学生汇报】电灯、太阳、萤火虫能发光。

【教师总结】像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活动二:探究影子的特点

活动前: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就能产生影子,那么影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又可以如何验证呢?

活动中:【学生实验】①实验一: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②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屏不同距离的三个木块,在屏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

③实验三: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它们在桌面上的影子。

【注意事项】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不要用手电筒直接照射人眼;②小组内分工明确,记录好实验现象;③实验结束后物品摆放整齐。

活动后: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上台一边说明实验操作一边说清实验结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及总结,指出操作不够规范的地方,同时归纳实验结论:

①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照射的方向有关,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近时,影子就大;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远时,影子就小;

③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环节三:巩固提高

除了以上说到的关于影子的例子,你还能说出一些影子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应用么?(晴朗的室外,根据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出时间;摄影中利用光和影出现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美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利用光和影的规律,用筷子和转盘自制一个简易的时钟。

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5日上午批次

初中科学《变阻器-电阻》

一、考题回顾

题目:《变阻器-电阻》

内容:

IMG_265

基础要求: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有实验要有教师演示、教学环节中要有师生互动;

(2)试讲过程中要有设问环节;

(3)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的影响电阻的阻值有哪些因素?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顺势引出课题——《变阻器-电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变阻器的原理

(1)教师根据学生对导入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改变电阻丝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

(2)教师展示一段镍铬合金线,演示改变另一端的接触点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阻值,教师在电路中连接滑动变阻器,并滑动划片,使电阻增大。

教师提问:小灯泡亮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灯泡亮度变暗,说明电流变小。)

(3)教师总结:教师给出滑动变阻器的概念及变阻器的原理(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活动二: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1)滑动变阻器的结构都有哪些呢?

(2)教师展示一个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介绍基本构造(滑片,金属棒,接线柱(四个),电阻丝(线圈),瓷筒)。陶瓷圆筒上缠绕有很长的漆包合金线,三个接线柱,一个滑头P。

(3)教师结合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说明结构示意图如何画,并给出电路图中的符号画法。

IMG_266

 

活动三:变阻器的使用

(1)教师提供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灯泡及导线等器材。说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要求,“一上一下”原则;开关闭合前,需要把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以保护电路。

(2)教师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根据灯泡的亮暗程度来分析电路的电流大小。

(3)学生实验发现:发现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有效电阻丝越长,灯泡越暗,说明电流越小,说明变阻器的电阻越大。

IMG_267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道关于变阻器组成和使用注意事项的填空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找一找变阻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一、考题回顾

题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IMG_268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钟内完咸试讲、有实验更有教师浦示、教学环节中要有学生互动

(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试讲过程中要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采用抢答竞赛的形式,出示问题:最高等的植物是什么?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是什么?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什么?最高等的动物是什么?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

待学生做出解答后,继续追问:这些生物形态各异,那谁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生物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的多样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形成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并自主归纳整理,发现物种多样性的含义。

(2)学生阅读完毕后与学生交流并归纳总结:

(3)教师总结:到目前为止,地球上所发现的生物种类已超过175万。它们形态各异,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活动二:物种多样性深入感知

(1)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否举出一些生物的例子,试着说一说,并与同桌交流自己所举的例子。

学生活动后,教师总结:从幼嫩的小草到参天的大树,从水中的游鱼到天上的飞鸟,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到庞大的蓝鲸和大象,从栽培作物、驯养动物到人类自身,都可以感受到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2)播放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记录视频,并提出问题: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是一样的吗?什么样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会更复杂呢?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能够得出:不同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复杂程度较高的区域都位于温暖地带,如热带雨林、珊瑚礁、大型热带湖泊等。

(2)图片展示: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生物的名称。

图片分别展示:扬子鳄、朱鹮、大熊猫、银杉、银杏、珙桐等。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们发现,以上生物都是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而且是珍惜的保护生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我国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请再列举一些我国珍惜的保护动植物。(东北虎、金钱豹、子京、苏铁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作业:搜集资料:物种多样性对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一、考题回顾

题目:《地球仪和地图——地图》

IMG_269

IMG_270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教师展示谜面“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请学生打一物品。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地图”,顺势导入课题——《地球仪和地图——地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比例尺

(1)比例尺的含义

教师提问:地图的纸张大小有限,如何将地球上的物体容纳进小小的地图之中呢?

总结: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球上的物体缩小,以特定的图式符号进行体现的图形。这里比例的确定就形成了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形式和大小

教师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学生比较三幅地图,找出地图中国的比例尺。

①这三幅地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比例尺的?

②三幅地图的比例尺中,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它们展示的实际范围谁大谁小?

学生活动: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

总结: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比例尺大,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小,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活动二:方向

(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三幅地图进行讨论,思考:当你面对这三幅地图时,应该如何进行方向的判断?

(2)学生讨论之后向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3)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在地图上进行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的北方确定其他方向;

③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活动三:图例和注记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地图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可以发现都有“图例”这一要素,提问: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图例?除了图例,地图上还有一些文字或数字,它们被称为什么?

(2)表示河流、城市等各种各样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而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

(3)以“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图例为标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对图例及其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进行识记,5分钟之后教师在PPT中依次出示不同的图例,学生进行抢答活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中国政区图上量出并计算北京与香港之间的直线距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地图三要素相关知识,绘制学校平面图,下堂课进行展示。

一、考题回顾

IMG_271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电光棒,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场合见过,引起学生的共鸣,(故作神秘)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打开开关,电光棒亮了),为什么会亮呢?(电池、灯泡、开关、导线),拆开电光棒验证想法,顺势导入新课——《简单电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电池、灯泡的结构

(1)活动前

提问:电池都是什么样的?灯泡又是什么样的?

(2)活动中

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结构。(学生小组实验、讨论、观察、记录表格)

(3)活动后

总结:电池通常为圆柱形,有正负极。灯泡则有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

活动二:简单电路

(1)活动前

电池、小灯泡、导线是怎样安装连接的?尝试用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电路。

(2)活动中

动手操作,完成安装。(小组合作)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我们的小灯泡亮了!

(3)活动后

总结:像这样由电池、灯泡、小电动机等用电器、导线组成的电路是最简单的,我们把它们叫做简单电路。

练习: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IMG_272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刚才我们只让一个灯泡亮起来了,如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呢?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试着画出红黄绿信号的的电路结构图。

【板书设计】

IMG_273

一、考题回顾

IMG_274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孔雀、老鹰和蝙蝠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动物吗?它们都是鸟类吗?如果不是,那鸟类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顺势导入新课——《鸟类动物的特征》。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1)活动前

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观察常见的几种鸟,怎么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呢?

是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它们的身体形态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么摄食的?它们是怎么繁育后代的?

(2)活动中

分别展示老鹰、鸵鸟、孔雀等鸟类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身体表面、运动方式、生育后代的行为几方面进行观察。(学生小组观察、讨论、记录表格)

(3)活动后

总结出鸟类的共同特征有: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活动二:判断哪些是鸟类

出示课本中蝙蝠、蜂鸟、鹤、猫头鹰、蜻蜓、蝴蝶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辨识哪些是鸟类?并说出依据(蜂鸟、鹤、猫头鹰是鸟类,蝙蝠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学生判断鸟类的依据。学生总结利用鸟类的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是鸟类,哪些不是鸟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思考题,1.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2.假设在干旱时期,一种鸟有较短的喙,能磕开一些具有坚硬外壳的种子,这种喙有什么优点?以及阅读“科学在线”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下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IMG_275

一、考题回顾

IMG_276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件礼物。(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喜欢吗?想不想知道这漂亮的彩色枝条是怎么做成了的?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结晶的分离实验。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制作漂亮的树枝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固体的溶解和分离,老师刚刚给大家展示的彩色树枝,就是利用物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我们的课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探究实验?怎么来制作彩色枝条?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第一步,热水中加盐进行溶解。第二步,在热盐水中加入绘画颜料,使溶液着色。第三步,把不同颜色的热盐水分别倒进小碟子里,再把小树枝浸在盐水里,让盐水慢慢蒸发。

教师提问:在加盐进行溶解时,要溶解到什么程度呀?(要加到物体不再溶解为止)。

教师总结:科学上叫饱和溶液,结晶是指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以后,因为降温或者溶剂减少,溶质就能成为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的过程,溶液的浓度太小,最后晶体析出的少,所以一定要溶解成饱和溶液。

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取用热水要小心,加入固体搅拌尽量不要碰器壁,一定要加到物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小组完成实验探究。

(3)教师组织同学们做好后放在教室后面的架子上,说明过两三天同学们就可以看到彩色的树枝。那时候我们用漂亮的树枝一起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刚刚进行实验都很认真仔细,想不想自制糖块?结合你们桌上的器材,小组交流实验思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结晶的分离实验,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运用了固体的溶解、结晶。

【板书设计】

IMG_277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