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谭昊2019-11-08 16:13:35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讲述的是越王勾践的事迹,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如今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的

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苦心经营国家。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也许还有机会。”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表示了勾践愿意投降,并作为臣子的意思。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尽管有伍子胥站出来反对。但这时的夫差已经不把越国已放在眼里,拒绝了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甚至问疾尝粪。终于赢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没有白费,在自我激励下,勾践经过整整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此时听信伯嚭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虽然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军,杀了夫差的儿子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认为消灭吴国的时机还没到,就暂时同意了。

四年后,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完全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猛攻,屡战屡败。夫差只好继续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被拒绝。夫差这才后悔当年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羞愧自杀。

卧薪尝胆的延伸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是广为人知的励志金句,然而卧薪尝胆的人真的是勾践吗?

在《左传》中有大量关于勾践当政时的记录,但并没有卧薪尝胆的说法,只有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滋味的事情。而到了司马迁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时候,司马迁认为勾践确实有尝胆之事,但没有提出卧薪的说法。到了北宋,苏轼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正式出现了卧薪尝胆的这一说法。但却不是形容勾践的,而是苏轼假装自己是孙权给曹操写的信,并没有提到勾践。而到了南宋之后,卧薪尝胆才逐渐变成了形容勾践的词汇。但实际上勾践只有尝胆的记录,关于卧薪的说法和含义,至今存疑。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