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梁羽辉2019-05-27 10:21:10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2.(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②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叉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注释】①鹁鸽:鸽子。②水门汀:水泥。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取材于叶圣陶的同名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微喟( kuì)

B.隽(jùn)永

C.自诩(xǔ)

D.槁(gǎo)木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____

A.疾徐

清风徐来(《赤壁赋》)

B.众妙毕集

群贤毕至(《兰亭集序》)

C.人间绝响

不绝如缕(《赤壁赋》)

D.难堪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中的“地方”有哪些特点。

(4)用名词作量词会增强表达效果。请从下面短语中任选一个或另举一例加以赏析。

①一椽破屋(《故都的秋》)

②一茎绿草(《没有秋虫的地方》)

③一带远山(《荷塘月色》“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④一叶扁舟(《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开始写“碳铁之战”系列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当时,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但总觉得不满意,以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写出来。这就是我写“碳铁之战”的原因。但要如何写,才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呢?

②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通常有两副面孔:要么纯粹的恶,要么纯粹的善。我觉得,都21世纪了,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了。

③“碳铁之战”中的“碳”指“碳族”,也就是人类,因为人类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之上的。“铁”指“铁族”,即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它们的存在是以铁元素为基础的。铁族个体为钢铁狼人,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体?小说中有解释,因为这种形体既与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让读者接受,又与人有不同之处,这样容易制造出陌生感。

④我从不相信,一台电脑,由于程序员的主动设计或者外界的一道闪电,突然间就拥有了可以匹敌人类的智慧。因为虽然智慧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好奇心、想象力和彼此的交流,在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智慧不是编程可以编出来的,而一台没有同伴的电脑,也是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最关键的,我认为智慧并不特殊,它就像是猎狗的鼻子、天鹅的翅膀、蜻蜓的眼睛,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生存压力之下自然演化的产物。

⑤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铁族”,是88个由同一组程序复制而成但彼此之间有明显差异的子程序。这些子程序被放置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在极短的时间里,遭遇数百种天灾人祸,被“逼迫”演化出如同蜂群般的群集智慧。

⑥我从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以消灭人类、毁灭世界、占领地球为己任,并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人类才会感兴趣的目标。既然它们拥有机器智慧,那它们就会具有它们的情感,它们的欲望,它们的认知,它们的生存目的。我想,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们﹣﹣他们将走上与人类文明迥异的发展道路。,宇宙那么大,智慧也好,文明也罢,都不可能只是人类这一种形式。

⑦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文明来看待,“碳铁之战”系列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了。人类需要拼命向铁族“证实”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这在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然而也会让有识之士警醒,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对何谓“人类”、何谓“智慧”和“文明”,有全新的认知。

(取材于萧寒星的文章)

 

(1)下列能够替换“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这组成语的一项是____

A.按图索骥步人后尘

B.亦步亦趋陈陈相因

C.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D.如法炮制千篇一律

(2)下列对前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作者对科幻作品通常只写人工智能纯粹的善或恶不满意。

B.称人类为“碳族”,是因为他们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生物。

C.“这种形体”是指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的形体。

D.“钢铁狼人”的形象容易让读者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

(3)简要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何共同特点,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4)根据全文,你认为“从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和“我为什么要写碳铁之战”这两个语句,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为什么?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①,公果溺死流海湄②。

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③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注释】①凭:不用工具过河。②湄:水边。③罥:挂。

(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河____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____和____的手法。

(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说明理由。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5.(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那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盖:如果

C.目遇之而成色

遇:接触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2)把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9分)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营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兹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B.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C.兹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D.遂相与营之

营:建造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别人指责,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山林之中

(3)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4)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总角之宴,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②或取诸怀抱,____;或因寄所托,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五、本大题共1题,共6分.

8.(6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颜回的很多特点。请写出三个,并就其中的一个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子谓予贡日:“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②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

子谓颜渊日:“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

【注释】①愈:较好。②贰:重复。

9.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用大量的笔墨塑造了老葛朗台的形象,小说却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六、本大题共1题,共40分.

10.(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请以“秘密,原来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一本书的奇特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读音与字义的掌握情况,平时要注重积累。

(2)本题考查对散文写景语言的赏析与理解,要结合具体写景的内容加以分析。

【解答】(1)应是“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渺茫”,本意指时地远隔,模糊不清,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嗅觉用听觉来写,表面写歌声由于距离远,所以听起来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实则是在写荷香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荷塘月色》细致写实,描写细腻,比如第四段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生动而细腻。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多角度地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从形状、色彩、香气等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了精雕细琢。

《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答案:

(1)袅娜;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答案要点:《荷塘月色》:描写细腻,从各种角度写景物的形状、色彩、香气等,着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刻。

《故都的秋》:主观情味更加浓郁,侧重以情选景,写景时多简笔勾勒,三言两语便凸显特征神韵,大开大合。

【点评】本段阅读是考查对课内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主要涉及对写景句的赏析,要分析其使用的手法修辞与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细致写景主要涉及月下荷塘这一段,需要分析其写荷叶、荷花、荷香等句子的特点。《故都的秋》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哪些写景内容提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2.(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②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叉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注释】①鹁鸽:鸽子。②水门汀:水泥。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取材于叶圣陶的同名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微喟( kuì)

B.隽(jùn)永

C.自诩(xǔ)

D.槁(gǎo)木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A.疾徐

清风徐来(《赤壁赋》)

B.众妙毕集

群贤毕至(《兰亭集序》)

C.人间绝响

不绝如缕(《赤壁赋》)

D.难堪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中的“地方”有哪些特点。

(4)用名词作量词会增强表达效果。请从下面短语中任选一个或另举一例加以赏析。

①一椽破屋(《故都的秋》)

②一茎绿草(《没有秋虫的地方》)

③一带远山(《荷塘月色》“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④一叶扁舟(《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分析】(1)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的字音,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要结合教材梳理典型用法,结合语境准准确辨析。

(3)考查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要在阅读中找出相关的、重要的词句。

(4)考查鉴赏语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解答】(1)B.“隽永”的“隽”读音为“juàn”。

(2)A.均为缓慢,译:快慢;清风缓慢地吹来;B.均为都,译:各种妙处全都具备;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C.极,最,译:人间最高造诣的学问技艺;断,译:比喻事情极其危急。或者形容声音微弱悠长;D.均为忍受、承受,译:难以忍受;我承受不了(您家的)使唤。

(3)对应于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词句有“枯燥无味”“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死守”等,写出环境的特点是嘈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

(4)结合句子中的名词活用的量词引发联想,解释该字在句中表达出的内涵,说出形象感的内容或作者的情感。

 

答案:(1)B。

(2)C。

(3)嘈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

(4)①“椽”突出“破屋”的狭小甚至简陋,增强了随处可见的“悲凉”感。

②“茎”给人挺直、细弱、微小的感受,突出了看不到绿草的极度失望。

③“带”形象写出山遥远、连绵不断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④“叶”让人联想到小船的形状,又突出了“扁舟”的小巧,给人轻快自由之感。

【点评】备考策略:

 1.音、形、意三结合,易混淆的词反复记忆

 2.建立集错本,如:区分两个上声字与一个阳平字加一个上声字组成的词语。

3.适当做高考题、模拟题。

4.以课本中的词为重点。

5.形声字、形近字、近音同音字(易混声母、易混韵母、易混声调)、多音字归类记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开始写“碳铁之战”系列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当时,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但总觉得不满意,以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写出来。这就是我写“碳铁之战”的原因。但要如何写,才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呢?

②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通常有两副面孔:要么纯粹的恶,要么纯粹的善。我觉得,都21世纪了,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了。

③“碳铁之战”中的“碳”指“碳族”,也就是人类,因为人类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之上的。“铁”指“铁族”,即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它们的存在是以铁元素为基础的。铁族个体为钢铁狼人,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体?小说中有解释,因为这种形体既与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让读者接受,又与人有不同之处,这样容易制造出陌生感。

④我从不相信,一台电脑,由于程序员的主动设计或者外界的一道闪电,突然间就拥有了可以匹敌人类的智慧。因为虽然智慧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好奇心、想象力和彼此的交流,在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智慧不是编程可以编出来的,而一台没有同伴的电脑,也是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最关键的,我认为智慧并不特殊,它就像是猎狗的鼻子、天鹅的翅膀、蜻蜓的眼睛,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生存压力之下自然演化的产物。

⑤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铁族”,是88个由同一组程序复制而成但彼此之间有明显差异的子程序。这些子程序被放置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在极短的时间里,遭遇数百种天灾人祸,被“逼迫”演化出如同蜂群般的群集智慧。

⑥我从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以消灭人类、毁灭世界、占领地球为己任,并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人类才会感兴趣的目标。既然它们拥有机器智慧,那它们就会具有它们的情感,它们的欲望,它们的认知,它们的生存目的。我想,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们﹣﹣他们将走上与人类文明迥异的发展道路。,宇宙那么大,智慧也好,文明也罢,都不可能只是人类这一种形式。

⑦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文明来看待,“碳铁之战”系列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了。人类需要拼命向铁族“证实”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这在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然而也会让有识之士警醒,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对何谓“人类”、何谓“智慧”和“文明”,有全新的认知。

(取材于萧寒星的文章)

 

(1)下列能够替换“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这组成语的一项是 C

A.按图索骥步人后尘

B.亦步亦趋陈陈相因

C.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D.如法炮制千篇一律

(2)下列对前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对科幻作品通常只写人工智能纯粹的善或恶不满意。

B.称人类为“碳族”,是因为他们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生物。

C.“这种形体”是指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的形体。

D.“钢铁狼人”的形象容易让读者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

(3)简要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何共同特点,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4)根据全文,你认为“从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和“我为什么要写碳铁之战”这两个语句,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为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3)本题考查分析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句子的句式及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阐述理由。

【解答】(1)C.“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这三个成语共同点是强调和别人不一样,只有“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同一样具有着这一意思,故选C。

(2)B.“他们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生物”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因为人类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之上的”。

(3)“我从不相信,一台电脑,由于程序员的主动设计或者外界的一道闪电,突然间就拥有了可以匹敌人类的智慧。”和“我从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以消灭人类、毁灭世界、占领地球为己任,并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两句话中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明显是“从不相信”也就是否定句的使用。“表达的好处”一般都是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要结合两个句子具体内容进行表述。

(4)这是一道开放题,两个标题可以任选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关键在于理由阐述。两个标题的区别在于“从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直接揭示文章核心内容,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要写碳铁之战”是一个疑问句,能够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答案:

(1)C

(2)B

(3)都使用否定句“我从不相信”(“都用‘从’字增强否定语气”),鲜明表达出作者对传统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所谓智慧和文明的认识的不认同(不满),语气斩截、情感充沛。

(4)答案要点:

第一个语句做标题的好处:可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结构显得更加清晰等;或它与文章内容顺序和结构特点更契合等。

第二个语句做标题的好处:问题式标题可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等。

【点评】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①,公果溺死流海湄②。

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③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注释】①凭:不用工具过河。②湄:水边。③罥:挂。

(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河 凶险、波浪滔天 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 直接描写(或“夸张”), 和 间接描写(或“用典”)。 的手法。

(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说明理由。

【分析】(1)考查理解形象特点和手法,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从“繁简”角度分析,要有明确的观点态度,分别就诗歌的某一方面回答“繁”或“简”体现在哪里、有何好处,体现“比较”。

【解答】(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在这里万里黄河咆哮着、奔腾着,气势磅礴,“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凶险、波浪滔天;“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间接描写(或“用典”)。

(2)明确喜欢的诗歌,二者皆可。《公无渡河》一诗,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增加了环境描写,如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的特点,烘托公的形象;增加了情节内容,如旁人的态度,反衬妻子的形象,进而烘托公的形象;增加了肖像描写“被发”和细节描写“公死后挂在白鲸牙齿之间”等,突出了悲剧气氛。《箜篌引》一诗,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笔力集中、全诗以妻子口吻(视角),“无”“竟”,写出了妻子阻止丈夫渡河的强烈语气,“奈何”的表现出因为阻挡不住丈夫,丈夫渡河而死的无奈、痛苦,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呼告等手法,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妻子的悲痛和公一无反顾的形象,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答案:(1)凶险、波浪滔天,直接描写(或“夸张”),间接描写(或“用典”)。

(2)更喜欢后者。《箜篌引》以妻子口吻,“无”“竟”表现出妻子急切的阻挡,“奈何”的刻画出阻挡不住丈夫死亡的无奈、痛苦,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呼告等手法,写出妻子的悲痛和公一无反顾的形象,想象空间大,语言洗练。

 

第一首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赏析:

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第二首译文: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

 

赏析: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5.(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那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盖:如果

C.目遇之而成色

遇:接触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2)把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适:享受。译文为: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2)盈虚,有圆有缺;卒,终究。译文: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答案:

(1)D

(2)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参考译文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6.(9分)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营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兹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B.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C.兹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D.遂相与营之

营:建造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别人指责,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山林之中

(3)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4)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 能认识到造物者无尽藏的道理;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到人和自然都是永恒的;能把自然看作审美对象,从而获得心灵的寄托;能将生命的线性永恒转化为生命此在的容量无尽……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A.穷:穷尽。译文为: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

(2)C.得意:称心如意;易,交换;之,代这种快乐。译文为: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3)“这样的生活”可以结合“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概括得出。

(4)苏轼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可以结合“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等内容概括得出。

 

答案:

(1)A

(2)C

(3)享有清净避世的幽美风景、志同道合的同游之乐,拥有任性自在的生活方式、寄托山林的心灵之境

(4)能认识到造物者无尽藏的道理;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到人和自然都是永恒的;能把自然看作审美对象,从而获得心灵的寄托;能将生命的线性永恒转化为生命此在的容量无尽……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后,在江边盖了间小屋居住。齐安没有什么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几座山,连绵起伏,山谷幽深,山中有佛塔、僧舍,西边的名叫“西山”,东边的名叫“寒溪”。后依青山,前临深谷,隐蔽在松树、枥树中,清静寂落,与尘世隔绝,连车马来往的痕迹都没有。每当山风停息,太阳出来,江水平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竹杖,带上酒,乘上渔船,横渡到南岸去。山中有几位先生,既好客又喜欢游玩。听说子瞻到来,便包上头巾笑着出来迎接,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力气用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子瞻心情舒畅,忘了回家,便常常留宿在山上。因此,在齐安住了三年,并不觉得时间长。

可是去西山时,行走在松柏之间,沿着羊肠小路绕来绕去,才有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倚靠怪石,站在繁茂的大树下,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风云的变化,山林的远近,都展现在左右。这里有座荒废了的亭子,它的旧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太多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都有百围粗、千尺高,无法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树下,总要侧目察看半天。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树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于是一同筹划建造。亭子建成后,西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感到最开心的就是这件事。

从前,我小的时候跟着子瞻出游。只要有山可登,有水可过,子瞻总是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跑到前面。有些地方去不了,便要为此闷闷不乐好几天。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花草,捡拾着山涧中的石子,舀着泉水来畅饮,看见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

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心情舒畅为愉悦。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等他满足以后,又未曾不恍然大悟,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又知道得失在哪里呢!他只要无愧于心,又不遭到外人责备,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7.(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诗经•氓》)

②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①言笑晏晏,信誓旦旦(重点字:晏)

②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重点字:骸)

③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

【点评】《诗经•卫风•氓》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五、本大题共1题,共6分.

8.(6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颜回的很多特点。请写出三个,并就其中的一个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子谓予贡日:“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②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

子谓颜渊日:“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

【注释】①愈:较好。②贰:重复。

【分析】本题考查语文的综合读写。要求根据材料写出人物的三个特点,并就其中的一个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看法。解析本题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需要根据意思概括出人物特点,谈其中一个特点时,必须要联系社会现实。

【解答】四句话的译文是: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公治长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雍也篇》)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雍也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子罕篇》)

第一句话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第二句话是说颜回好学,能够改正错误,第三话是说颜回贤德,安贫乐道。第四句话是说颜回力求上进不停止,坚持不懈。

故答案为:

颜回的特点:举一反三;好学上进;安贫乐道。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魅力是无穷的,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学生,要能积极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应该向颜回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同时也应了解到学习能够带来上进的力量,人生在世,不可得过且过,要有目标追求,可以通过学习寻求进步,以达成目标。

【点评】解题时需要紧扣材料,需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需要抓住材料中的重点字词解析人物特点,要求能够概括出人物特点,同时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发表意见和看法。

9.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用大量的笔墨塑造了老葛朗台的形象,小说却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本题考查对国外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中外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小说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小说虽然主要是展现了葛朗台的吝啬以及贪婪,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批判社会。但是我们仍然找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慈爱是从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身上体现的。显示出欧也妮的善良和对爱情的忠贞,为了衬托那个时代的虚伪黑暗,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主人公其实是欧也妮,因此用她的名字便不足为奇。作者虽然对那个时代感到失望,但他仍然希望世界会有重现光明的一天,希望纯洁善良的人会主宰这个世界,因此这个书名也寄托了他美好的愿望。

 

参考答案:虽然小说主要展现的是葛朗台,故事是围绕他而展开,展现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无情与冷漠,资产阶级的腐朽,但这篇黑暗之中仍然有一丝的光亮,这就是从他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散发出来的。她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堂弟做盘缠。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还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一心向往天国,怀着神圣的思想,过着虔诚和悲天悯人的日子,不断地暗中接济穷人”。她保持的那种善良品质也是小说要展现的一面,用其名字命名小说,也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他相信纯洁善良的世界终将会重现。

【点评】名著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六、本大题共1题,共40分.

10.(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请以“秘密,原来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命题的核心内涵,从命题中找出关键的要素进行具体把握重点理解。这道题目的命题为“秘密,原来在这里”,突出的重点就是“在这里”,我们要将这些具体的内容进行把握,这里到底是指哪里,是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发掘到的,是通过自己认真去领会倒的。这就是写作的关键在写作的时候要将主要的事件进行具体叙述,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在写作的时候要有文体意识。

【解答】

秘密,原来在这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或许你会向你的好朋友倾诉,或许你会告诉你的家人,也或许自己埋在心里,秘密似乎让人无处可寻,但只要静下心来,其实很简单。

  记得那天早晨,刚起床,往外一看,发现外面十分阴凉,还下着小雨真的糟糕的天气。我洗漱好,便骑着车要去上学,奶奶把我叫住说:“今天要考试,好好考啊!”“知道了。”我毫不在乎的说。我对自己十分有信心,在那之前,我数学一直都非常好,每次都是90以上,所以,我并害怕考试,而且考试前我都不复习,这次依旧如此。

“铃铃铃~”。我静静得等候试卷的到来,当试卷摆在我面前是,我是一脸懵,心急如焚,我在想:这次有点难唉……不管了,能做多少就多少,我停笔后,环顾了四周,都在奋笔疾书。过了会儿,下课铃声打响,卷子被收走了,我也没有多想什么,就跑出去跟他们玩,中午回去,那你问我考的怎么样,我随口说出了两个字“还行”。过了两天,分数出来了。“60分”这个数字是我想都没想到的,如晴天霹雳,沉重的打击了我。我坐在位置上,我想:为什么?怎么才60分?当然,答案是:我没有复习,太骄傲了。回家后,我怕奶奶讲我,便说我考了80分。

我骗了奶奶,这件事情我不知道该和谁说,自己一个人,憋在心里,真难受,后来,我找到闺蜜,对闺蜜说了这件事情,闺蜜听后,告诉我:“虽然这次没考好,下次在努力,欺骗别人可是不好的,你还是向你奶奶坦白吧,我相信她会理解你的。”我点了点头,晚上回到家,我对奶奶说我只考了60分,上次骗了她,希望她能原谅我,我低着头,生怕奶奶讲我,因为在我心中,奶奶是个十分严厉的人,谁知,奶妈却对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主要你要问问你自己,自己有没有努力过?”“当然,我平时也是很努力的学习,可是就是没考好,我也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我比较骄傲自大,没有复习,一些简单的题目都被我写错了。”奶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人,不要骄傲,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是通过汗水,努力得来的,正如,我们吃的粮食,不就是农民通过一点点汗水,辛勤劳动换来的,学习也是如此希望你下次努力。”我坚定的点了点头。

  在奶奶的开导下,我成功将成绩提了上去,谢谢您!奶奶。通过那件事,我发现,这样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在这里,只要用心,自然会发觉的。

【点评】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一本书的奇特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分析】从所给题目看,要写一次旅行,旅行的主体是“一本书”,可围绕这一标题思考,这是一本什么书,它去了哪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怎样了,这次旅行让它有什么收获、遗憾等,引发了它哪些感触等。写作时要突出旅行的“奇特”之处,可进行大胆的想象,最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记叙要突出细节。

【解答】

一本书的奇特之旅

  早在我还陈在书店发灰的架子上时,我就常常能留意到人们看我时好奇的目光。

  我是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侧脊上一个奇怪的地名让人们迷惑。我出自漠河一位作家之手。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只属于鄂温克人的皑皑白雪、莽莽桦林。像我这样一本独特的书,命运大概也不会平凡吧。早在书店的时候,我就想。

  果真,我很快被买走了。那个书店常客,她翻看我书页的时候,我能仔细地凝视她的脸,微胖的颊上浮着慈祥,乌黑的长发里已夹上了几根银丝,眼角常笑的鱼尾纹此刻舒展,微皱的眉头下眼睛中透出与年龄不称的天真与专注。

  你能理解我吗?有时候我想大声冲她喊,你能否理解一个衰退边缘少数民族的痛心?

  我想她理解了我。书架上,我的身边开始出现了关于鄂温克文化的学术书籍,有时也会有别的民族,有时则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总序一类。我从冰霜高山上带来、从萨满的木偶中带来的不凡的美,打动了她,我很快乐。

“这真是本好书,你应该看看”,数次,我被转交给别的读者,而我永远能感受到他们读我时眸中映出的心醉神迷,夹杂着惋惜。

  我想起作者写我们时,她一定希望别人读起我们时能有所醒悟而行动,最终挽救这个被现代文明冲击得摇摇欲坠的古老民族。从这些读者眼中,我知道我还有希望。

  隆冬,我盼着这个干燥的城市下一场雪,使我辨出一丝家乡的感觉。她却带我上了火车,去云南越冬﹣﹣将到西双版纳,我身边的宣传册子告诉我,这里有另一个悠久淳朴、而文化灿烂的民族。他们信奉着金光闪闪的大佛,吃着竹筒里煮成的米饭。在汉族人中混沌度日的我,渴望见到他们。

  高大的棕榈树和愈加暖润的气候中,我接近了。

  但景洪客运站一声刺耳的摩托刹车声打破了我的幻想。我审视着他们,江边的夜市彻夜狂欢,假货比比皆是的翡翠店满街满巷,总佛寺中挤满了躁动不安的游客。

  我又审视我自己。当老家族的后代开始投机偷盗,当最后一位酋长过世、最后一个萨满倒在雨中,当向往自由的少女迷失在山外广阔的世界,回到家乡后绘出山中风情,随后溺亡在溪中,当主角历经90年的心终于失去了温暖。

  现在我明白,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都一齐走到了如此绝境。

  但我又想起一双双读者明亮的眼睛,他们告诉我,我们还有希望。

【点评】作文立意要求或标准:

1、正确。就是要合乎试题要求,在试题范围之内,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再者是合乎马列主义观点、党的现行政策,合乎真善美、优良的传统道德标准,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2、真实。即“说真话”“诉真情”。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磨擦、友谊等。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也就是要合乎情理。

3、深刻。就文章的“意”应是透辟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4、新颖。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从之所未言,能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产生新的感受或联想。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

5、高远。高考作文应捕捉与切入展现高尚审美情趣与时代高端的社会之景、生活之景,进而思考品味,表达对现实、对时代的深邃思考,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大气的生命追求;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鲜明的时代意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