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2019年湖南高考生物押题卷【含答案和解析】

李佩媛2019-05-16 13:46:42

 

2019年湖南高考生物押题卷【含答案和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脱氧核糖和脂肪都只含C、H、O三种元素
B. 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物学功能
C. 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
D. 叶肉细胞内的[H]都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用于暗反应

  1. 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乳酸菌一样,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该菌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
D. 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1.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应在最适温度条件下保存,以维持其最高活性
B. 不同温度条件下,酶的最适pH不同
C. 吸能反应伴随着ATP的合成,放能反应伴随着ATP的分解
D. 无氧呼吸只有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

  1.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时需要消耗能量
B. 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均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C. 抑制神经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会影响神经信息的传递
D. 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让其复原后,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

  1. 下列实验设计最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研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实验1

验证蛋白酶的催化作用

稀释蛋清液、新鲜蛋白酶溶液、双缩脲试剂

实验2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实验3

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新鲜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实验4

验证酶的专一性

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碘液

A. 实验1              B. 实验2              C. 实验3              D. 实验4

  1. 如图甲为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测定装置图,图乙中a、b为测定过程中 某些生理指标相对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装置在较强光照下有色液滴向右移动,再放到黑暗环境中有色液滴向左移动
B. 若将图甲中的CO2缓冲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其他条件不变,则植物幼 苗叶绿体产生NADPH的速率将不变
C. 一定光照条件下,如果再适当升高温度,真光合速率会发生图乙中从 b 到 a 的变化,同 时呼吸速率会发生从a到b的变化
D. 若图乙表示甲图植物光合速率由a到b的变化,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CO2缓冲液的浓度

  1.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②观察线粒体,把口腔上皮细胞直接涂抹在健那绿染液中染色
    ③由于叶绿体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④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调查,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⑤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用抽样检测法,观察记录数据,然后制成坐标曲线
    ⑥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黄再变绿

A. ②③⑥  B. ④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1.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B. 衰老的细胞核体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低
C. 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过程
D. 细胞分化、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 图一是某动物细胞分裂中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物某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二处于CD后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
    ②图二CD段对应的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二可表示乙或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④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1.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C. 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 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碱基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1. 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

A.24:8:3:1

B.9:3:3:1             

C.15:5:3:1             

D.25:15:15:9

  1.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 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 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 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1. 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二分之一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C.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D.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1.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二分之一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1. 图甲是果蝇体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图乙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过程①需要DNA聚合酶,过程⑦需要RNA聚合酶
B. 图甲中②③④⑤完全合成后,它们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
C. 图乙中e是密码子,与图甲中的m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D. 图乙中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处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双链区

  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一个人体内没有致病基因,则这个人就不会患遗传病
B.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都出现了异常所致的
C. 害虫在接触到农药后,会产生抗药性的变异,并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也越来越大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就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1. 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 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D. 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1.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C. 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均具有抑制作用

  1. 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 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 若S处电极移植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2.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
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高于正常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
“+”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C.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 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1.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 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 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
    B. 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 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二分之一
  2. 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 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 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 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一定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C. 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 对受粉后正在成长中的幼小果实适当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结果得到无子果实

  1. 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 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 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 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 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1. 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_(器官),f表示的激素是______,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______,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相互拮抗、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______接受信息。
  2. 如图甲是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卡尔文循环及其淀粉和蔗糖的合成情况,而位于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所转运的两种物质严格按照1:1的量进行;图乙是根据探究光质与CO2浓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叶肉细胞内合成淀粉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因素)直接影响图甲中卡尔文循环的运转。分析图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
    (2)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每运入一分子磷酸必定运出一分子______。
    (3)图乙中,红光、CO2浓度为300μl•L-1时,该幼苗的根尖细胞内合成ATP的细胞器是______;a点所测数据大于b点的原因是______;相比而言,白光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如继续研究更高浓度的CO2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曲线将______(会/不会)一直上升。
    (4)某植株由于遗传原因缺失叶黄素,这样的植株给予______(蓝紫光/红光)照射时,光吸收差异与正常植株不显著。将该植物叶片进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______。
  3. 图1表示某天然水库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缺少的箭头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图2中能量b用于______.
    (3)若被F摄入的能量为m千焦,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千焦,c1中的能量 为e千焦,b的能量为f千焦,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______.
    (4)该水库被人开发用于人工养殖鱼后,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分解产生的.
    (5)由于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如图3所示),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6)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 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
  4.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正常果蝇表现为野生眼。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果蝇,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中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之比为3:1,且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该实验可得出亮红眼突变是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突变。
    (2)除了亮红眼突变型果蝇外,红眼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等类型,三个基因分别位于2号、X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四种突变型果蝇纯合子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后代

 F1

F2

 杂交1:亮红眼(♂)×朱红眼(♀)

 野生型

67(♂):66(♀)

 146(♂):142(♀)

 突变型

 0

 114(♂):110(♀)

杂交2:亮红眼(♂)×朱砂眼(♀)

野生型

 60(♀)

76(♂):74(♀)

突变型

 63(♂)

    126(♂):124(♀)

分析表中杂交1亮红眼与朱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数据,研究人员认为亮红眼突变基因肯定不在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对于杂交2,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2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3)有关资料表明,亮红眼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方案来探究亮红眼与行洪眼两种突变是由一个眼色基因突变而来的等位基因,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实验方案:______。
结果讨论:
①若子代______,则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一个眼色基因突变而来的不同等位基因;
②若子代______,则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两个不同眼色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1. 反刍动物,如牛和山羊,具有特殊的器官-瘤胃,在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其中也包括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某同学要从牛的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回答问题:
    (1)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作为唯一氮源。从功能上看该种培养基称为______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色。
    (2)将瘤胃中的微生物制成悬液,应用______法接种,可将培养得到的单菌落用于后续研究。在培养过程中,发现接触空气后微生物死亡。由此推测瘤胃中的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______。
    (3)在计数瘤胃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数量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_____。
    (4)某同学用稀释培养液计数菌落时,将1mL瘤胃中的微生物制成悬液稀释10倍涂布在4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过适当培养后,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25、133、156、306,据此可得出每升溶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__个。
  2. 科学家从预期人的生长激素的功能出发,推测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人工合成了双链DNA片段,获得双链DNA.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重组,并使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据图回答:
    (1)为了精确地获取图中的重组质粒,应用______切割质粒,用______切割目的基因。
    (2)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之前,要将大肠杆菌B放入一定浓度的______溶液中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的大肠杆菌。
    (3)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重组并发挥其功能,是因为二者都是______。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细菌体内成功表达是因为______。
    (4)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说明该菌已导入了______,反之则没有导入。
    (5)上述方法制备人的生长激素,为了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用______法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蛋白质产品,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A、葡萄糖、脱氧核糖和脂肪都只含C、H、O三种元素,A正确;
B、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如磷脂)、调节代谢(如性激素)和储存能量(如脂肪)等生物学功能,B正确;
C、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C正确;
D、叶肉细胞内的[H]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产生的,其中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D错误。
故选:D。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质的种类及功能:
(1)脂肪:良好的储能物质;
(2)磷脂:构成生物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分为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图解: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及功能;识记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素;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场所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C
【解析】

解:A、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只要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就是DNA,而不是“主要是DNA”,A错误;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B错误;
C、该菌进人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非跨膜运输胞吞作用,需要消耗能量的,C正确;
D、InIC蛋白是该细菌中的蛋白质,而细菌不具有内质网,其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加工,D错误。
故选:C。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3.【答案】D
【解析】

解:A、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适宜在低温条件下保存,A错误;
B、不同温度条件下,同种酶的最适pH相同,B错误;
C、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都与ATP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都与ATP分解相联系,C错误;
D、无氧呼吸只有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D正确。
故选:D。
1、酶的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高温、强酸、强碱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酶失去活性。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
本题考查了酶和ATP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在代谢过程中ATP和酶的生理作用,识记酶的作用机理,识记ATP的产生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4.【答案】C
【解析】

解: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A错误;
B、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水、气体等,B错误;
C、神经细胞中钾离子出细胞离不开通道蛋白,因此抑制神经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会影响神经信息的传递,C正确;
D、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让其复原后,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内渗透压仍然大于细胞外,D错误。
故选:C。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的几种跨膜运输方式,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C
【解析】

解:A、蛋白酶也是蛋白质,因此实验1在“验证蛋白酶的催化作用”的实验中不能用双缩脲试剂,A错误;
B、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实验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产生,B错误;
C、实验3“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中可以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新鲜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进行检验,C正确;
D、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还原性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实验4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碘液可以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但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应该选用斐林试剂),D错误。
故选:C。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本题考查探究酶的专一性、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的设计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课题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

解:A、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缓冲液在光照下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氧气,所以在较强光照下氧气不断产生导致气压增大,有色液滴向右移动,再放到黑暗环境中,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氧气不断被消耗,气压减小,有色液滴向左移动,A正确;
B、将图甲中的CO2缓冲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光合作用只能来自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速率下降,暗反应会抑制光反应的进行,故植物幼苗叶绿体产生NADPH的速率将减小,B错误;
C、再适当升高温度,光合速率下降,真光合速率会发生图乙中从b到a的变化,同时呼吸速率可能增大,故可能会发生从a到b的变化,C正确;
D、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提高CO2 缓冲液的浓度,光合强度会增加,D正确。
故选:B。

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答案】C
【解析】

解: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①错误;
②健那绿染液可以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观察线粒体,把口腔上皮细胞直接涂抹在健那绿染液中染色,②正确;
③由于叶绿体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③错误;
④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调查,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④正确;
⑤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用抽样检测法,观察记录数据,然后将7天的实验结果制成坐标曲线,⑤正确;
⑥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⑥错误。
故选:C。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装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本题考查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中档题。

8.【答案】D
【解析】

解:A、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越不利于物质的运输,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A错误;
B、衰老细胞的体积会变小,但细胞核会变大,物质运输效率低,B错误;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内的正常基因,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C错误;
D、细胞分化、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9.【答案】A
【解析】

解:①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中央不会出现细胞板,而是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①错误;
②图二CD段染色体数目已加倍,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若是有丝分裂后期,则有同源染色体;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没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图二可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③正确;
④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④错误。
故选:A。
分析图一: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

10.【答案】A
【解析】

解:A、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如DNA中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
C、一对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碱基序列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基因可能影响多种性状,一种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基因重组的意义;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答案】A
【解析】


故选:A。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

解:AB、由分析可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错误;
CD、由于亲本表现型不同,后代雌性又有两种表现型,故亲本基因型为XGXg、XgY,子代基因型为XGXg、XgXg、XgY、XGY,说明雌蝇中G基因纯合致死,C错误,D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由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为性别决定无关,故排除位于常染色体上,应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
解答本题最直接方法就是结合题意代入法,可快速获得正确答案。

13.【答案】B
【解析】

解:A、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后,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2个或3个或4个,A错误;
B、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B正确;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不是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及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

解: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四分之一,B正确;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3=6种表现型,C错误;
D、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正确。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析甲病: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答案】B
【解析】

解:A、图甲中过程①需要RNA聚合酶,过程⑦需要蛋白质合成酶,A错误;
B、图甲②③④⑤完全合成后,它们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因为合成它们的模板是同一条mRNA,B正确;
C、图乙中e是反密码子,与图甲中的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C错误;
D、图乙中a可以携带一种氨基酸,b处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形成双链区,D错误。
故选:B。
分析甲图:①表示转录过程;②③④⑤表示肽链;⑥表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分析乙图:表示tRNA的结构,a是携带氨基酸的位置,b表示的是氢键,c指的是反密码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答案】B
【解析】

解:A、没有致病基因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含有A基因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和第二次分裂(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都出现了异常所致的,B正确;
C、害虫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农药只能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就会结出三倍体有子西瓜,该三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下去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
故选:B。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本题综合考查人类遗传病、细胞的减数分裂、生物变异的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多倍体育种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答案】C
【解析】

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虽然基因频率变化速率较快,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A错误;
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错误;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C正确;
D、曲线甲、乙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生存环境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曲线可知,经过相同的代数,甲的基因频率变化的较大,乙的基因频率变化的较小,由于自然选择不直接作用于基因,而作用于基因型,所以甲曲线代表自然选择对a有利,对A不利;乙曲线代表自然选择对A有利,对a不利.
本题的知识点是环境改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自然选择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的选择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的实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8.【答案】D
【解析】

解: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a代表感受器,b代表神经中枢,c代表效应器,d代表传入神经,e代表传出神经,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不仅有电信号,还有化学信号,A错误;
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错误;
C、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
D、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a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D正确。
故选:D。
1、若图示表示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2、若该图是基因表达的过程,则d过程转录,场所主要是细胞核,e表示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3、若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c是甲状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a分泌TRH即d,垂体b分泌TSH即e。
本题考查信息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

解:A、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A错误;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说明恢复静息电位,因此,Q处有K+外流,B错误;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论S处电极在膜外还是膜内,电表Ⅱ的指针都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

解: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个体,A错误;
B、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1组没有添加阿司匹林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而第3组使用阿司匹林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浓度应正常,B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饲喂方式会被水解失去活性,应注射,C错误;
D、该实验的激素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B。
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1.【答案】C
【解析】

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E,共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正确;
D、丁体细胞中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四分之一,D错误。
故选:C。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解答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

解:A、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落果率较低,脱落酸含量也较低,A正确;
B、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说明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脱落酸含量也较低,C正确;
D、赤霉素、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内源脱落酸增加落果率,所以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分析曲线图: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更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即效果会更好;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图示比较复杂,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明确赤霉素、2,4-D是自变量,脱落酸是因变量,通过与对照组相比得出结论.

23.【答案】B
【解析】

解:A、使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可以提高插条的成活率,A错误;
B、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
C、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成熟,C错误;
D、受粉后的幼小果实已经形成了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得到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B。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A
【解析】

解:A、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
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及相关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答案】C
【解析】

解: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C。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结构等,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群落的概念及空间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答案】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胞内受体
【解析】

解:(1)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f表示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相互拮抗、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胞内受体接受信息。
故答案为:
(1)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胞内受体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人在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导致尿量增多。
3、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使酶磷酸化,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e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
本题综合考查了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识记不同激素的生理功能,从而确定结构的名称和激素的名称。

27.【答案】叶绿体基质   二氧化碳   光质和二氧化碳浓度   三碳糖磷酸   线粒体   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a点总光合速率较高,呼吸速率不变,所以a点所测数据大于b点   不会   红光   缺少第二条色素带
【解析】

解:(1)分析图甲,叶肉细胞内合成淀粉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图中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影响卡尔文循环的过程。据图乙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光质和二氧化碳浓度。
(2)图甲中叶绿体内膜上有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
(3)该幼苗的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ATP,故合成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4)图乙中,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a点所测数据为红光条件下,b点为黄光条件下测得的数据,a点所测数据大于b点的原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波长光吸收较少,吸收红光多于黄光,a 点总光合速率较高,呼吸速率不变,所以 a点所测数据大于 b点。白光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如继续研究更高浓度的CO2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曲线将不会一直上升,因为随CO2的增加,会达到CO2的饱和点,不再受CO2浓度限制而相对稳定。
(5)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所以给予红光照射时,光吸收差异与正常植株不显著。将该植物叶片进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会缺少第二条色素带。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基质     二氧化碳      光质和二氧化碳浓度
(2)三碳糖磷酸
(3)线粒体    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a点总光合速率较高,呼吸速率不变,所以a点所测数据大于b点    不会
(4)红光    缺少第二条色素带
据图分析:
1.图甲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合成淀粉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合成蔗糖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即细胞质基质。
2.分析图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和CO2 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波长的光吸收相对较少。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考查,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8.【答案】E→C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m-n)×4%千焦[或(c+f)×4千焦]   蛋白质   ①③④   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解:(1)食物链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E)和消费者(F、D、B),A代表无机环境,C代表分解者,因此图1中缺少的箭头是E→C
(2)图2中F摄入的能量包括同化的能量(a)和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同化的能量(a)又分为两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b)和呼吸热散失的一部分(c1).
(3)图1中食物链是E→F→D→B.F是第二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为B,F同化的能量是(m-n),故B同化的能量是(m-n)×4%千焦或者为(c+f)×4 千焦.
(4)大多数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含有S,因此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5)通过稻田挣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说明存在异养微生物,没有说明溶解氧的情况,不能说明该微生物为需氧型、还是厌氧型,即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或异养兼性厌氧型.
(6)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通过A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故答案为:
(1)E→C
(2)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m-n)×4%千焦[或(c+f)×4 千焦]
(4)蛋白质
(5)①③④
(6)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分析图1: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
分析图2: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1和c2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分析图3: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喊得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9.【答案】常   隐性   杂交组合1中,F2性状分离比接近9:7,因此亮红眼与朱红眼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已知朱红眼(a)位于2号染色体上,故亮红眼突变基因肯定不在2号染色体上。   EEXBY和EeXBY   选择亮红眼果蝇与猩红眼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野生型眼   不出现野生型眼   出现野生型眼
【解析】

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果蝇的野生型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相关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亮红眼突变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亮红眼和朱红眼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已知朱红眼(a)位于2号染色体上,所以亮红眼突变基因肯定不在2号染色体上。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杂交2中的F1野生型为EeXBXb,突变型为EeXbY,则F2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和EeXBY。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亮红眼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而猩红眼基因可能和亮红眼基因是由一个眼色基因突变而来的等位基因,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突变而来的,可以选择亮红眼果蝇(ee)与猩红眼果蝇(dd)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野生型眼进行判断。若子代不出现野生型眼,则没有出现相应的显性基因,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一个眼色基因突变而来的不同等位基因;若子代出现野生型眼,则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故答案为:
(1)常    隐性
(2)杂交组合1中,F2性状分离比接近9:7,因此亮红眼与朱红眼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已知朱红眼(a)位于2号染色体上,故亮红眼突变基因肯定不在2号染色体上。 EEXBY和EeXBY
(3)选择亮红眼果蝇与猩红眼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野生型眼
①不出现野生型眼
②出现野生型眼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用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与亮红眼表现型之比为3:1,且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说明该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表格分析,杂交1中,F2的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在雌雄性中都接近于9:7,是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亮红眼和朱红眼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双显性个A_E_表现为野生型,其他基因型都表现为突变型;杂交2中,亮红眼果蝇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雌雄性表现型完全不同,说明朱砂眼基因(b)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亮红眼♂的基因型为eeXBY,朱砂眼♀的基因型为EEXbXb,F1野生型为EeXBXb,突变型为EeXbY。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判断显隐性关系,能够根据后代雌雄性的表现型是否存在差异判断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

30.【答案】尿素   选择培养基   酚红   红   稀释涂布平板法   异养厌氧型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1.38×107
【解析】

解:(1)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应加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从功能上看该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的鉴定方法是酚红指示剂,看培养基是否出现红色。
(2)将瘤胃中的微生物制成悬液,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将培养得到的单菌落用于后续研究,瘤胃中高度缺氧,所以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厌异养厌氧型的微生物。
(3)在计数瘤胃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数量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将1mL瘤胃样液稀释1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125、133、156、306.因此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1L=1000mL)中的活菌数=(125+133+156)÷3×10×10×1000=1.38×107 个。
故答案为:(1)尿素   选择培养基   酚红   红色
(2)稀释涂布平板法   异养厌氧型
(3)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1.38×107 
瘤胃中高度缺氧,所以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异养厌氧型的微生物。筛选尿素分解菌分解菌需要以飚速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常用的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尿素分解菌的鉴定方法是酚红指示剂。
本题主要考查尿素分解菌的筛选及培养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1.【答案】限制酶Ⅰ   限制酶Ⅱ   氯化钙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二者共用一套密码子   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   抗原-抗体杂交   蛋白质工程
【解析】

解:(1)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酶对目的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以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质粒如果用限制酶Ⅱ来切割的话,将会在质粒在出现两个切口且抗生素抗性基因全被破坏,故质粒只能用限制酶Ⅰ切割(破坏四环素抗性而保留氨苄青霉素抗性,即将来形成的重组质粒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存,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目的基因两端都出现黏性末端时才能和质粒发生重组,故目的基因只有用限制酶Ⅱ切割时,才会在两端都出现黏性末端。
(2)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菌B之前,要将细菌B放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中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的细菌。
(3)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重组拼接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本质都是双链DNA,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细菌体内成功表达是因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4)因本题上有2个标记基因,但抗四环素基因被插入的基因破坏掉,因此剩下的是抗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如果大肠杆菌B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说明已经导入了重组质粒或普通质粒,因为普通质粒和重组质粒都含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
(5)上述方法制备人的生长激素,为了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蛋白质产品,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是蛋白质工程。
故答案为:
(1)限制酶Ⅰ限制酶Ⅱ
(2)CaCl2
(3)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4)质粒或重组质粒
(5)抗原-抗体杂交       蛋白质工程
据图分析,①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通过逆转录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②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此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③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受体细胞是微生物,常用一定浓度的钙离子溶液作用于微生物,使其处于感受态。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是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成功表达的基础。标记基因可以检测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中。
本题结合转基因大肠杆菌的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作用;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及各步骤采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