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

王秋阳2019-05-13 13:41:28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个 题。

材料一: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 等发布的《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 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每日经济新闻》2017 年 9 月 7 日)

材料二:

       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

(摘编自《林熙“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6 月 16 日)

材料三: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认为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 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 700 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许多海归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对海归光环深信不疑,带着并不理智的骄傲闯入人才市场,自然会被打击得头破血流。更要命的是,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金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并且,中国留学生对 1 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

(摘编自《凤凰网》2017 年 09 月 08 日)

材料四:

“海带”( 意指“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摘编自《海归过剩成“面霸”?》,《环球时报》2011 年 7 月 31 日)

(1)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海归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7 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海归人员回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国内经济以及家庭等因素。

B.海归人才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土不服”,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不适。

C.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值,可知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

D.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因追求“速成”等原因,留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令人堪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了留学生归国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海归们回国之后需要克服的困难。

B.英、美、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

C.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仍带着不理智的傲娇,是极其不恰当的。

D.“海带”的出现提醒出国留学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E.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海归人员归国的原因,归国后面临的问题,认为留洋镀金前应考虑归国后的问题。

(3)结合材料,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服。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彧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敕班师合肥,须堰成复进。

       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C.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D.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类似于后来的进士及第,被“释褐”授官。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D.谥,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B.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②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5.(9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个 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②翮( hé ):鸟的翅膀。

(1)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B.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归园田居》和《饮酒》都是陶渊明的得意之作,能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D.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E.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6.(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作者说到自己唯独只爱莲,其原因是莲花“     ,     ”,外形挺直,没有枝蔓。

(2)苏轼在《赤壁赋》里的句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描述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历史的,对这段历史,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绘的:“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交易淡季的到来,宋总强调,公司鼓励各部门的同事调休出去学习充电,走走看看,但也强调不允许久假不归。

②陈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对同学们的种种不情之请,他都尽最大努力去帮忙。

③如今,很多的网红靠炒作、制造话题等“吸睛、吸粉、吸金”,导致当今的“网红”群体泥沙俱下。

④一谈到自己最近的发明,这个小学生顿时双眼放光,跟身边的询问者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它的特点、优势等。

⑤老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说:“孩子,进入单位要学会做人,搞好同事关系;要见机行事,不能见风使舵。”

⑥作为新闻发言人的他,碰到过很多特殊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尖酸刻薄的问题,对这些他都能做到谈笑自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印军非法越界中国洞朗地区一个多月后,最终被迫于近日撤军。这一争端的解决,显示出我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解决争端问题的铁腕。             

B.国家防总指出,当前要进一步落实江河洪水防御预案,强化监测预警、险情抢护、人员转移等措施,及时处置并发现各类险情,确保江河湖泊度汛安全。             

C.前不久,北京多家五星级酒店被曝光在客人退房后没有彻底更换床品、浴缸及马桶圈,一时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D.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认为,方舟子关于喝普洱茶能致癌的言论,极大损害了普洱茶产业的声誉,损害了云南省近 600 万茶农的合法权益。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戏剧节,相信您会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B.本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全自动、智能化扫地机器人,竭诚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垂询。             

C.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学生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事业蟾宫折桂!”

D.承蒙先生的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的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     ,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科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     。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11.(5分)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②     

③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校知名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工作经验,社会关系,沟通表达能力,学科优势,外表形象。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解答】(1)B.“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上”错。第四段“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2)D.“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无中生有。

(3)A.“主体地位”从原文找不到依据。

答案:

(1)B

(2)D

(3)A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在需要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D.项说“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

(2)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再分析所找到句子有无这方面的特点。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首先指出手法,运用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照应上文,又表现下文的“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答。无论答是还是不是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如要认为同意,就要分析最后两段多余的原因;如果要是认为不同意,就要分析最后两段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主旨上进行回答。首先要读懂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最后两段是写“我”在台湾吃到的陕西美味,更引起对家乡的思念。最后一段是深化主旨“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来分析。

答案:

(1)D

(2)①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3)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意。

①从结构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内容也很完整了。

②从内容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内容也很充实。

③从主旨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主旨“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主旨基本不变。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再分析所找到句子有无这方面的特点。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个 题。

材料一: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 等发布的《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 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每日经济新闻》2017 年 9 月 7 日)

材料二:

       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

(摘编自《林熙“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6 月 16 日)

材料三: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认为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 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 700 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许多海归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对海归光环深信不疑,带着并不理智的骄傲闯入人才市场,自然会被打击得头破血流。更要命的是,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金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并且,中国留学生对 1 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

(摘编自《凤凰网》2017 年 09 月 08 日)

材料四:

“海带”( 意指“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摘编自《海归过剩成“面霸”?》,《环球时报》2011 年 7 月 31 日)

(1)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海归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根据《2017 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海归人员回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国内经济以及家庭等因素。

B.海归人才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土不服”,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不适。

C.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值,可知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

D.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因追求“速成”等原因,留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令人堪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了留学生归国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海归们回国之后需要克服的困难。

B.英、美、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

C.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仍带着不理智的傲娇,是极其不恰当的。

D.“海带”的出现提醒出国留学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E.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海归人员归国的原因,归国后面临的问题,认为留洋镀金前应考虑归国后的问题。

(3)结合材料,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解答】(1)C.“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文中没有根据。

(2)B.“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错,文章的表述是“难以”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E.“认为留洋镀金前应考虑归国后的问题”于文无据。

(3)通过整个选材,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 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 700 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金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并且,中国留学生对1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答案:

(1)C

(2)BE

(3)①待遇不合预期。因为:海归人数倍增,薪水讨价空间小;海归人员质量在下降。②遭遇“逆文化冲击”。因为:国内外的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差异大。

【点评】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齐初,起家奉朝请。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建邺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服阕,袭封丰城县公。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服。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累迁吴兴太守。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普通五年,为中护军。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彧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敕班师合肥,须堰成复进。

       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卒于州镇。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C.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D.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类似于后来的进士及第,被“释褐”授官。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D.谥,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B.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②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历”的宾语是“六郡三州”而非“六郡”,要在“三州”后才能断句,排除AD;“为”的宾语是“产业”,应是“不为产业”,指他不经营产业,句意完整,应与后面“禄赐所得”分开,排除B,选C项。这段话翻译为:夏侯亶历任六郡太守三州刺史,不经营产业,俸禄和赏赐所得的财物,随手分散给亲人和故旧。夏侯亶秉性节俭随便,日常生活的衣服用品够用罢了,不追求奢华。

(2)B.“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表述有误,守丧期间因朝廷特殊需要也可以做官,称为“夺情”。

(3)A.“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分析有误,据原文“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可知,文中未提及夏侯亶辅佐东昏侯登基。

(4)①“父忧”,指遭遇父亲丧事;“庐”,作动词,筑庐;“遗”,遗留;“诸”,众,许多。句子翻译为: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居丧尽了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

②“复”,又;“吏人”,管理百姓;“图”,作动词,画;“颂美”,称颂赞美。句子翻译为:(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好的政策,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

答案:

(1)C

(2)B

(3)A

(4)①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居丧尽了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

②(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好的政策,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

参考译文:

    夏侯亶字世龙,是车骑将军夏侯详的长子。齐初,开始担任奉朝请。齐永元末年,父亲夏侯详任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主镇守荆州,夏侯亶留在都城,做东昏侯听政主帅。到了崔慧景作乱时,夏侯亶因保卫有功,被授为骁骑将军。到了梁武帝起兵后,夏侯详和长史萧颖胄协同举事,秘密派人把夏侯亶迎来。夏侯亶送来宣德皇后令,命南康王继承帝位。建邺平定,任命夏侯亶为尚书吏部郎,不久迁任侍中,把玉玺奉给武帝。天监六年,几次迁任后担任南郡太守。父亲去世后解除官职,居丧尽了礼数,在墓旁筑庐守丧,父亲所遗留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几个弟弟。

     八年,( 丧期未满) 起任司州刺史,担任安陆太守。服丧期满后,承袭爵位丰城县公。在州任职,施恩德,很有威望,受到边地人的喜爱和敬服。历任都官尚书,迁任给事中、右卫将军。多次升迁为吴兴太守。(夏侯亶)在担任吴兴太守期间又有惠政,官吏百姓为他画像,树立石碑来称颂赞美他。普通五年,任中护军。六年,梁大举侵伐北朝,先派豫州刺史裴邃率领谯州刺史湛僧智等从南路攻寿阳,没有攻克裴邃就死了,于是让夏侯亶持节替代裴邃,和魏将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或等相抗衡,多次战争都获胜了。不久敕命班师回合肥,等待淮堰修成后再进军。

     七年夏,淮堰水大,寿阳城快要淹没,武帝又派北道军元树率领彭宝孙、陈庆之等慢慢进军。夏侯亶率领湛僧智、鱼弘、张澄等疏导清流涧入淮、肥二水内。魏军沿肥水两岸构筑城垒,城垒在夏侯亶军背后,夏侯亶和湛僧智回师把他们打败。继续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从北道前来会合。会师后,所向披靡,共招降五十二城,俘虏男女七万五千人。寿春久遭兵乱,百姓流散很多,夏侯亶轻刑薄赋,发展农业,减少徭役,不久,户口又有增加。在州镇任上死去。皇帝听说后,当天就穿素服举哀,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谧号襄。州人夏侯简等上表请求为夏侯亶立碑设祠,皇帝下诏许可。

     夏侯亶仪容很美,为人宽厚有器量,他涉猎文史,有随机辩对之才。夏侯亶历任六郡太守三州刺史,不经营产业,俸禄和赏赐所得的财物,随手分散给亲人和故旧。夏侯亶秉性节俭随便,日常生活的衣服用品够用罢了,不追求奢华。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多人,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子夏侯谊承袭爵位丰城县公。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5.(9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个 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②翮( hé ):鸟的翅膀。

(1)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B.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归园田居》和《饮酒》都是陶渊明的得意之作,能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D.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E.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分析】(1)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2)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诗句,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

【解答】(1)B.“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错误,这两句还是写孤鸟凄厉的叫声,及来回徘徊的形象。D.“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诗中是写孤松让自己找到了依靠,而“绕树”句抒发的是贤才渴望得到明君的重用,却不知该投靠谁,为谁效劳的苦闷。

(2)“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诗的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叙述孤鸟无枝可栖的窘困,令人倍感凄凉,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方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失群“飞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孤鸟在日暮彷徨、无依无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松,喜出望外,劲风萧瑟,万木凋零,而松树犹荣,依然挺立,它的树荫可以庇护这只失群的鸟,诗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最后两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诗人代失群之鸟说话,在孤松上找到一个理想之处,从此不会分开,永远相守,抒发了诗人历经坎坷后,希望归隐田园的决心。

答案:

(1)BD。

(2)①诗人借孤独无助失群鸟,抒发了自己置身官场、历经风雨的无助。②诗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③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历经坎坷后,希望远离尘俗、归隐田园的决心。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赏析:

      开头两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说孤鸟失群栖栖不安已经是够栖惶的得了,何况又是在天色将晚的日暮?三、四两句“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写鸟儿飞来飞去,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天、两天了,为此它每天夜晚都悲鸣着,这等情形何等悲哀?五、六两句“厉响思清远,远去何所依”,写它厉声高叫是希望找一个清静、远僻的环境,这样,它飞了很远很远去寻找,然而依就找不到归宿,现在它无依无靠、苦孤侍伶仃。诗人用层层推进的写法叙述孤鸟无枝可栖的窘困,从“日暮独飞”、“徘徊无定”、到“远去无依”,写它飞翔的孤独。再进而写它的情感,“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从“悲”到“厉”,哀痛与悲愤越来越明显。这里作者尝试着想象自己飞身于茫茫九空寻觅方向,极目之间怅寥八极,风响之外,岂有人听?这是寻找心灵中那不衰之荫,不违之所,然而此瞬间,很难抵达期许中的家园。

     下部分从“因值孤生松”到结尾,写失孤鸟托身于孤松的适意与快慰。七、八两句“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是说孤鸟在日暮彷徨、无依无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松,喜出望外。敛,敛,收集,聚集。翮,羽毛中间的硬管,鸟的翅膀。敛翮,收拢羽翼,停止飞翔,比喻得到回归。唐•元稹《雉媒》有诗云:“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此时,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松是一种静,飞鸟是一种动,喻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风不止而树欲静。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相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鸟得松以托身,松得以放飞自己静的灵魂,彼此相遇、相合、相和谐。九、十两句“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这是说,劲风萧瑟,万木凋零,而松树犹荣,依然挺立,它的树荫可以庇护这只失群的鸟。“松”与“鸟”,两者皆偶然,鸟偶然失群,松偶然孤生,但恰是这偶然成就了它们相知相合,这偶然超越了集体,互相拥抱,升化成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最后两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诗人代失群之鸟说话了,在孤松上找到一个理想之处,从此不会分开,永远相守。陶渊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诗歌中的“飞鸟”形象是他十三年的仕途坎坷、饱尝了仕途痛苦的写照,然而此时他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中,最终找到归宿,“荣木难觅不衰荫”,它的思想意义就在这里。

       这首诗在艺术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方法,表面上诗人咏的是失群“飞鸟”,而实际上用以比喻人人经历的人生坎坷、而最终归隐田园的自己。这里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鸣叫于林间的欢乐之鸟了,而是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政治苦闷和理想的孤独之鸟,这里的情态与遭遇正与诗人心灵深处的种种孤车苦体验达到了“形”与“心”的默契,形象地再现了陶渊明的凄凉心态和“吾驾不可回”的坚定决心。诗的语言生动、形象、明快,且富有哲理。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6.(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作者说到自己唯独只爱莲,其原因是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挺直,没有枝蔓。

(2)苏轼在《赤壁赋》里的句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描述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历史的,对这段历史,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绘的:“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解答】故答案为: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重点字:濯)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橹)

【点评】《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交易淡季的到来,宋总强调,公司鼓励各部门的同事调休出去学习充电,走走看看,但也强调不允许久假不归。

②陈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对同学们的种种不情之请,他都尽最大努力去帮忙。

③如今,很多的网红靠炒作、制造话题等“吸睛、吸粉、吸金”,导致当今的“网红”群体泥沙俱下。

④一谈到自己最近的发明,这个小学生顿时双眼放光,跟身边的询问者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它的特点、优势等。

⑤老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说:“孩子,进入单位要学会做人,搞好同事关系;要见机行事,不能见风使舵。”

⑥作为新闻发言人的他,碰到过很多特殊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尖酸刻薄的问题,对这些他都能做到谈笑自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①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用于表达长时间请假不上班,属典型的不合语境。

②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是指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不能用于别人。

③泥沙俱下:意思是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使用正确。

④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地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是说个不停。与后面的“谈论”重复。

⑤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使用正确。

⑥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也说谈笑自如。使用正确。

故选:A。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印军非法越界中国洞朗地区一个多月后,最终被迫于近日撤军。这一争端的解决,显示出我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解决争端问题的铁腕。             

B.国家防总指出,当前要进一步落实江河洪水防御预案,强化监测预警、险情抢护、人员转移等措施,及时处置并发现各类险情,确保江河湖泊度汛安全。             

C.前不久,北京多家五星级酒店被曝光在客人退房后没有彻底更换床品、浴缸及马桶圈,一时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D.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认为,方舟子关于喝普洱茶能致癌的言论,极大损害了普洱茶产业的声誉,损害了云南省近 600 万茶农的合法权益。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A.搭配不当,可以“显示”智慧,但不可以显示“铁腕”,可将“铁腕”改成“能力”。

B.语序不当,应先“发现”再“处置”,可改成“及时发现并处置”。

C.搭配不当,可“更换”床品,不可“更换”浴缸,可在浴缸前加“清洗”。

D.正确。

故选:D。

【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戏剧节,相信您会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B.本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全自动、智能化扫地机器人,竭诚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垂询。             

C.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学生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事业蟾宫折桂!”             

D.承蒙先生的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的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

【分析】考查表达得体,要结合语境,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场合、手段等。

【解答】A.莅临:敬辞,来到;来临。正确。

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正确。

C.“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在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不合语境。

D.惠允:敬辞,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正确。

故选:C。

【点评】要使语言“得体”,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注意称呼的得体

(1)敬称和谦称:称对方亲属时,常加“令”字表敬重,如令尊、令堂、令爱、令郎等。相反,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平辈,称呼前常加“家”字,表谦称,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亲属,称呼前常加“舍”字,表谦称,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过去对敬称与谦称的用法,有个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

(2)掌握一些习惯用语。如称岳父为泰山,夫妻为伉俪,女婿为东床等。

2.注意特定文体的得体

特定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同。如议论文讲究语言准确严密;记叙文讲究语言的流畅生动;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严谨;应用文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新闻稿讲究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稿、演讲稿要求明白易懂、口语化,避免同音字混淆;广告词通俗凝炼、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述清楚,杜绝歧义;贺辞热情典雅,寿礼庄重,讣告严肃沉郁;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

此外,一篇文章中还要保持语言得体的统一性。

3.注意场合的得体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此不同的场合决定不同的用语,如在医院里看望病人,不宜提“死”字;在人多的地方批评人,不宜直截了当;欢乐的场面,语言宜热情奔放;悲伤的场面,语言宜严肃低沉;在有许多不同人的场合,不能随便,一定要兼顾各种人,否则会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

4.注意特定目的、对象的得体

同一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或者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就得选择恰当的语言,否则就达不到目的,甚至会背道而驰。所谓“对象”,一是指讲话者,二是指听话者。由于他们的地位、身份、学识、性格、修养的不同,决定着讲话者应讲怎样的话,掌握语言的分寸感。说话要看对象,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千万不能混淆。1、简明的三种方法:

去次留主法: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次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辨识歧义法:可从以下角度辨识: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

删除繁冗法:多出现在改错题里。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2、连贯的八项注意:

a.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换了话题,整个句子就显得不连贯。

b.事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中违背了逻辑,就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c.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d.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

e.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不然就显得不协调。

f.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中,也要满足这样的顺序。

g.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这样就保证了句子由短而长的自然顺序,语句就显得连贯了。

h.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

3、得体的四个方面:

①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②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③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④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 但要让抽象模糊的无形之物入画 ,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科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 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地再现 。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善于运用“半”的智慧去留白 ,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善于运用“半”的智慧去留白,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第一空白处从“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和后面“就不那么容易了”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但要在绘画中描摹无形之物”相关;

第二空白处从“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人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再现”相关;

第三空白处从“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为总结句,应与“在艺术创作上运用‘半’的智慧去留白”相关。

故答案为:

但要让抽象模糊的无形之物入画   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地再现   要善于运用“半”的智慧去留白

【点评】嵌入型补写的答题策略:

①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②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③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④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11.(5分)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②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③ 培养“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的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能够得到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式“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②不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③培养“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点评】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内容。解答时一定要立足题目,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模式,切不可脱离原题作答。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校知名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工作经验,社会关系,沟通表达能力,学科优势,外表形象。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本题材料给出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八个关键词,要求从这八个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呈现自己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认识。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比较贴近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考查考生平时关注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特点问题多思考,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其实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题中所给的词语组合方式也很多,只要考生从所给八个词语中选取两到三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谈谈自己对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看法即可。比如选取: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可以谈谈大学生就业要依靠自身过硬的综合能力;学校知名度+外表形象+社会关系,谈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工作经验+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谈谈大学生就业中,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性;等等。

参考立意:

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科优势。

②要拥有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③就业不能靠学校知名度,而应靠自身的真本领。

④重外表形象,更要重自身素养。

【解答】

就业要自身硬

      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中国将在他们这一代成为富强的世界大国,因此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施展抱负。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面对就业竞争,大学生何以应对?何以立足?唯有自身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为你说明一切。

      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我们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另外,大学生就业中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竞争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有重要影响。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可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可为其毕业后尽快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大学生健康成才最基本的条件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校门的学子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愿他们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图变化、谋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