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2019河南高考语文压轴试题【附答案】

高语鸽2019-04-30 10:56:10

2019河南高考语文压轴试题【附答案】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有更加亲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②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③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④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前者指衣食住行、生产、财产等,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

C.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而需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D. 《中国民俗文化》意在打开民俗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并提高语文素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依次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的内容及编写体例。

B. 选文第③段基本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说明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的课本设置情况。

C. 本文运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打比方等几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概念清晰,层次分明。

D. 本文反复强调《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必须兼顾到激发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两个方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人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但并非都能熟习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所以有必要学习。

B. 只要由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步入民俗文化殿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就能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

C. 即使当今世界日益呈现文化交融的趋势,我们也应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之根,做到“和而不同”。

D.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本,《中国民俗文化》首先要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添油加醋,“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错,原文第段中并没有提到“优秀的”这个限制词。B项缩小范围,“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错,原文第段介绍,“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C项曲解文意,“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错,原文第段说“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其实应该要记忆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但不提倡死记硬背,而要在语文实践中真切感悟。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中没有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原文最后一段中的相关表述为:“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人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只要由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步入民俗文化殿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就能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说法绝对。可改为“只有……才能……”的句式。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海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据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介绍,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至今未能与时俱进开展清理调整工作,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政策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摘编自《工人日报》)

材料二: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抓紧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会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3:1。延迟退休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上海一个女性能活到85岁,如果55岁退休,后面要领30年养老金。如果不改革政策,老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啃小”,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这从代际公平上来说不太好。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三:

3月12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回应委员呼声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不仅是60岁,从长远来看恐怕还要有所延迟。”汤涛表示,无论是从养老金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来说,延迟退休都是大势所趋。2017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不过,汤涛也表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一些女职工,长期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工作,从体力劳动和危险性的角度考虑,她们不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有委员建议,对企业干部,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规定予以优先解决,而对职工,则允许其自我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汤涛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

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我举个例子,比如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那你可能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时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的尹蔚民说,“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尹蔚民表示,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做好预告。

(摘编自《工人日报》)

材料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曾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则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为了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2017年没有出台相关方案,如果2018年出台,2023年落地实施的话,以下四类群体会受影响:

(1)小于等于50岁的女性工人,即1973年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小于等于55岁的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

(3)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8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4)小于等于60岁的男性干部,即1963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按照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到同时达到65岁。

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发达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5岁,女性为60岁~65岁;发展中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0岁,女性为55岁~60岁;50岁退休为全世界最早退休年龄。

多数国家普遍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或者计划提高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韩国领取养老金的年龄2013年由60岁调整为61岁,2033年将提高至65岁。加拿大政府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60多个国家的统计,中国女职工50岁退休,中国是全世界中等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劳动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时间较早,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B. 延迟退休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

C. 2017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将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以顺应大势。

D. 如果延迟退休方案按材料四的方案落地实施,女性工人将最先受到影响,其次是女性干部和主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工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对此,有委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B. 从材料四来看,在美国,65岁即可退休,但本人如果愿意在70岁退休,则会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

C. 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发展中国家平均要高5岁,我国拟将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这说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D. 如果延迟退休方案在2023年落地实施,那么一部分“60后”会受到影响,对“70后”和“80后”影响更大,对“90后”来说,则完全赶上了。

6. 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哪些考虑?延迟退休政策怎样才能顺利推进?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第一问:①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40多岁,如今已超过73岁。②养老保险的赡养比大大下降,已下降到3:1。③现行退休制度不利于代际公平,会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第二问:①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冉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便于人们接受。②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③提前公示,做好预告。让人们有延迟退休的心理准备,便于人们接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2017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将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以顺应大势”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俄罗斯做出延迟退休的规定和我国也将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C项,“我国拟将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这说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错误,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并不能说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哪些考虑?延迟退休政策怎样才能顺利推进?”两个问题,需要分别作答。然后到材料四直中圈出“基于哪些考虑”,还可以圈出顺利推进的措施。如“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3:1”;“延迟退休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考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第一问。“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第二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拒 绝

骆 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的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 “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C. 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D. 小说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手法,抓住细节,突出个性,使人物形象逼真、感人。

8. “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拒绝”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②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③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一一谢绝。④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白救。

9. ①指曾受过“我”无数恩惠的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父亲”的形象;②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③以点带面,突出主题,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他们的高风亮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此处曲解文意。据“三表叔”自己解释,之所以答应帮“我”父亲修缮老房子,主要是拗不过“我”父亲的执着。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从文中来看,祝父亲是一名党员,“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这说明父亲助人为乐,关爱灾民;作为重灾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这说明父亲公无私,高风亮节; “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 “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说明父亲重情恋旧,恪守祖训;作为一名党员,“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说明父亲自尊自强,严于律己。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①指曾受过“我”无数恩惠的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父亲”的形象;②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③以点带面,突出主题,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他们的高风亮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主旨等角度进行思考。 “拒绝” 含义结合文本有两层:指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文章主旨的角度来作答:揭示了父亲的高风亮节,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 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 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 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 “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 “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 “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 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 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 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

(2)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太幸运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这段文字是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于是任武昌治中。”,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书省”“ 丞相哈剌哈孙”“察罕”“风宪”“大郡”“武昌”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意思是“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察罕廉洁”意思是“察罕为官廉洁”构成主谓句,句子完整,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季是老四”解说不当”错误,“季”应为最小的一个,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错误,文中说的是“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意思是“镇南王命察罕列举安南王之罪行,并加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可见应是“使者哑口无言”,而非“安南王”。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难”译为“指责”;“当”译为“承担”;“无累”译为“不会受到连累”。(2) “发”译为“推行”,“所以”,“……原因” “行”译为“做”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察罕是西域人。他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强于记忆,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大军驻扎在泸江。安南王子遣他的叔父来到军营门前自陈无罪。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跟随奥鲁赤调任治理江西,宁都的老百姓说:“某乡的石头上有五色云气,有一个东西在上面,仔细看是玉玺。不派士兵去取回,恐怕被持有人占有。”众人疑惑。察罕说:“荒诞!这一定是陷害仇人的。”审查询问,果然是这样。     元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广西妖道高仙道用妖术迷惑民众,平民受他迷惑的达数千人。事情败露后,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一起处理。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在武昌路以治理卓著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 

 元武宗去世,元仁宗悲伤痛哭不已。察罕再拜禀告说:“百姓寿命长短,尚且说有天数;圣人的天命,难道是偶然的吗?殿下您掌握着天下,即使让自己痛苦,那么怎么面对宗庙和太后呢?”仁宗停止哭泣说:“以前国君去世,一定要修建寺庙,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打开府库来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怎么样呢?”察罕说:“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太幸运了。”拜中书参知政事,察罕只是全面主持法度,不屑于琐碎的事务,有见识的人都说他适合大臣的举止。 

当初,察罕出生在河中时,那夜天气晴朗,月白如昼。看相的人祝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富贵。”察罕天性孝顺友爱,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为民。所以人们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过了八年,寿终正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5.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B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点睛】敌军入侵,边关报警,我军摆阵迎敌。诗人描写边塞的苦寒,借助想象和典故,来反映边塞战事的紧张、营地军纪的严明,表现将士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豪情。 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溯,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生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老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在《师说》中是这样说的“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谈笑间,_______”几句,展现了周瑜指挥若定、轻松胜敌的风采。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

【答案】 (1). 闻道有先后 (2). 术业有专攻 (3). 羽扇纶巾 (4). 樯橹灰飞烟灭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6). 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攻”“纶”“樯橹”“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 ),这是怎么回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 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 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 ,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 ,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

B. 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 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

D. 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B. 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C. 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D. 如果过度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设身处地 不由自主 冷若冰霜 包办代替

B. 身临其境 情不自禁 冷若冰霜 越俎代庖

C. 设身处地 情不自禁 拒人千里 越俎代庖

D. 身临其境 不由自主 拒人千里 包办代替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为与上文“助人为乐……能收获满足”反接,补写句子开头就应说“没有获得快乐”;为引出下文的心理学现象“同理心耗竭”,补写句子后边就须是“身心俱疲”;而且,“非但……反而……”,使用相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更有出人意外的对比效果。比较而言,D项最为恰当。故选D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存在不合逻辑和成分残缺的语病。A、C两项,“危害身心”仍然存在宾语中心词残缺的问题;B项,“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比较而言,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着重辨析近义成语。①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能够感受和体谅别人,故选用“设身处地”更恰当。②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受他人  情绪影响,故选用“情不自禁”更恰当。③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冷若冰霜: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句中用以与“过分代入”对比,故选用“拒人千里”更合语境。④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包办代替:指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句中不是指为人办事,而是比喻“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故选用“越俎代庖”更妥帖。综上所述,答案选C项。

【点睛】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宾馆房卡套上“温馨提示”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房间如需接着租住,请于当天十二时前带房卡到总台确认并办理手续。退房时请出示此房卡,并凭房卡取回您押在本店的钱。大堂贵重物品保管处免费为您提供服务,深夜十一时后不许客人串门。阁下如有指教,请打内线电话6688至大堂副经理处。

【答案】①“接着租住”改为“续住”;②“押在本店的钱”改为“押金”;③“不许客人串门”改为“谢绝来访”;④“指教”改为“垂询”;⑤“打内线电话”改为“致电内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宾馆房卡套上“温馨提示”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接着租住”“押在本店的钱”口语化,“续住”“押金”是书面语; “不许客人串门”过于强硬,不符合宾馆的服务态度,可以改为“谢绝来访”; “指教”,多用于“主动请教别人求教或者请求别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提出意见或看法”不合语境;应该为“垂询”,意思是“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某公司的图书防伪查询及增值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请打开微信,扫描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按照提示操作,(2分)先进入图书增值页面,进行正版验证(每本书可获取50个消费点),(2分)然后领取您所需要的增值内容,最后可参与图书有奖反馈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流程图的能力。流程图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以此展现一个事件的流程。侧重考察考生对事件过程与次序的表述。

解答本题思路:1、审题干,明对象。 2、看要素: 方框词语是关键环节。  箭头表趋势或走向;横线上的词语表方式,起连贯作用。 3、析关系: 各环节在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即可形成答案。扫描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按照提示操作,,接着写下一个方框里的内容,即先进入图书增值页面,之后就是并列的三个内容,分别写出就可:进行正版验证(每本书可获取50个消费点),然后领取您所需要的增值内容,最后可参与图书有奖反馈活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归纳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青年十大流行语”:①敢饮头啖汤;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③从我做起;④下海;⑤洋插队;⑥创客;⑦网虫;⑧奇葩;⑨志愿服务;⑩世界范。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青年。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我奉献,我快乐

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之耕耘奉献,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成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光挡雨。我奉献,我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奉献精神正慢慢得在社会人群中升华。有这样一群志愿服务者,温暖着周围的人,尽其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他们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促进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和。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人民的奉献,“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人生需要奉献,只有学会奉献,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奉献,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而不奢求回报,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为之。”不要因为好事很小不值得去做,也就是说做好事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我做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将心比心,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也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发扬互惠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开遍爱的花朵。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需要爱,这“爱”从何而来?它来源于我、你、我们大家一点一滴的奉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地享受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这份爱回报给社会,奉献给社会,也只有在这种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与大多数出色伟大的人物相比,我可能就像一场瑞雪中的一片雪花,虽寄予了明年丰收的好兆头,却是微小若无。我所能做的,所能奉献的,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看来,只是微尘一粒。然而一个人的力量虽小,十三亿的力量却是可以震撼世界。

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前有古人,后定有来者。我们一定会继承先辈的衣钵,以无私的奉献为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应用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从青年流行语的变化来认识中国青年。青年流行语的变化,表面看来仅仅是“话语变化、词条变化”,但是每一个词语产生和演变的背后,都具有社会时代的重要影响;同时,青年每一个新观念、新意识的出现,都对社会结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普及,要完成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弄清楚每个流行语的具体内涵。

①敢饮头啖汤:青年一代率先探索和尝试,用“敢饮头啖汤”的勇气,走出改革时代的新步伐,使得改革开放不断发展、青年思想观念不断变革、青年生活方式不断变迁。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讲求金钱和效率逐渐成为流行观念。青年既名正言顺地靠劳动挣钱、靠才能挣钱,也不沉溺于金钱与享受,而是同时追求金钱之外的友善、互助、诚信、美好,等等,追求丰富的人生价值、健全的人格发展。③从我做起:1979年清华大学学生率先喊出“从我做起”的口号,成为激励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与工作的最强音。④下海:指青年跳入商品经济、市场竞争的“大海”,自主挣扎和生存。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指从传统的机关、国企、单位等跳出来,自由谋生。正是这一大批“下海”“经商”的青年之中,诞生了如今非常多的优秀企业家、卓越经营人才,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⑤洋插队:指出国留学的一代人。通过“出国留学”获得各种知识和见识的青年一代,回国后带来新思维、新视野,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建设注入新生力量。⑥创客:“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创客一代”为实现梦想、创造人生价值,不断超越自己、不断突破社会,获得科技、经济、文化、福利的发展变迁。⑦网虫:对于青年网络一代的称呼,另有“网民”“网迷”等说法。网络时代引发青少年对“网虫”身份的认同,带来网络求知、网络游戏、网络创业、网络就业等机遇,促使中国进入全新的发展环境。⑧奇葩: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这一词语成为“有褒有贬”“褒贬兼存”“贬中带褒”“似贬实褒”的流行话语,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⑨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传承“学雷锋、做好事”的传统,适应青年一代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愿望,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志愿精神能够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的实践中形成健康价值观、形成良好人格。⑩世界范:中国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了百年探索,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铺垫。如今,青年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敢于站上国际舞台。

立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青年:

综合①④⑥三个流行语,可谈中国青年的敢想敢干、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

综合②③两个流行语,可谈中国青年勇于实践、珍惜时间、重视效率的时代精神;

综合⑤⑩两个流行语,可谈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综合③⑨两个流行语,可谈中国青年的无私奉献、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

综合⑦⑧两个流行语,可谈中国青年网络求知、网络创业等开拓精神。

总之,要能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有条不紊地阐述观点,真切地呈现当今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表达考生自己的理想志向,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作文素材:名人名言

1.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居里夫人

4.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

5.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马明·西比利亚克

6.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巴尔扎克

7.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诺贝尔

8.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泰戈尔

9.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屠格涅夫

10.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11.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

12.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爱因斯坦

13.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列夫?托尔斯泰

14.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范文:

我奉献,我快乐

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之耕耘奉献,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成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光挡雨。我奉献,我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奉献精神正慢慢得在社会人群中升华。有这样一群志愿服务者,温暖着周围的人,尽其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他们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促进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和。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人民的奉献,“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人生需要奉献,只有学会奉献,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奉献,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而不奢求回报,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为之。”不要因为好事很小不值得去做,也就是说做好事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我做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将心比心,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也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发扬互惠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开遍爱的花朵。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需要爱,这“爱”从何而来?它来源于我、你、我们大家一点一滴的奉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地享受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这份爱回报给社会,奉献给社会,也只有在这种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与大多数出色伟大的人物相比,我可能就像一场瑞雪中的一片雪花,虽寄予了明年丰收的好兆头,却是微小若无。我所能做的,所能奉献的,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看来,只是微尘一粒。然而一个人的力量虽小,十三亿的力量却是可以震撼世界。

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前有古人,后定有来者。我们一定会继承先辈的衣钵,以无私的奉献为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1 -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