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途网

2019北京高考语文押题卷

李佩媛2019-04-23 16:32:17

2019北京高考语文押题卷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分)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迹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6分)

材料一

兼爱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材料二

孟子曰:“杨子①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取材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杨朱学派”创始人。②摩,磨也,引申为损伤。放,疑为“致”,前人引此多有作“致”者。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要:通“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其所以起者

B.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若勾君说之

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D.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富足者不欺侮贫困者,尊贵者不傲视卑贱者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天下的士君子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和原故
C.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休息会才能带兵,扶着墙后才能起来
D.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持中间态度而不会变通,犹如执着在一点上

12. 下列句子最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1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②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1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杨朱、墨子和孟子对“利己与利人”的看法。(6分)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北固山,可联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北固亭”的相关介绍。②孙郎,即孙策,曾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云峰横起”,写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写云峰分布情景。“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B.“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一个“秋”字点出时令,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C.“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一句,作者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如今诗情已减,少了往日的雄浑奔放,流露出无限感伤。

D、词的下片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更谁重问山月”结句,既有景又有情,让人回味无穷。

16.“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一句中,“千茎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归来己是满头白发。下列诗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归雁》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D.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李商隐《细雨》

17.前人评价这首词“挹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首词内容和情感的相似点。(6分)

1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3道题)(6分)

①公曰:“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③地也,                 !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④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神山记》)

 

脚印

①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②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③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④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⑤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⑥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⑦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⑧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命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⑨……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⑩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注】王鼎钧,山东临沂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攒动:拥挤在一起晃动。                   B.余兴:正式活动之后的文娱项目。

C.万籁无声:周围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D.不愠不火:不沉闷,也不过火。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段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

B.捡拾脚印的传说与古圣先贤创设的神话无法调和,因此,作者认为应全面修订神话。

C.捡拾脚印的传说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垂暮之年总要回首往昔,魂归故乡。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基本视角,又杂以第二人称叙事议论,有助于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E.文章末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要返回故乡却无法实现、终身漂泊的苦涩与无奈。

 

2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
 

22 文章第⑧⑨段详细地讲述了一个关于高楼的乡间故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23.有人建议把题目“脚印”改为“乡愁”,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谈谈你的看法。(5分)

 

 

 

 

 

24.本文引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乡间故事。下列对经典作品中出现的神话传说与乡间故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致力于推行王化,但晚年却深感王道已经日暮途穷,哀叹道:“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其中,凤鸟、河图在古代传说中都是圣人出现的瑞兆。

B.甄士隐梦中一僧一道的对话道出了《红楼梦)的前世传奇,林黛玉原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因凡心偶炽,再次下凡历劫。

C.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讲述了易子而食、易牙亲子献糜、狼人村佃户吃心肝、痨病患者吃人血等传说,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D.在《边城》中,翠翠自从端午那日偶遇傩送之后便情窦渐开,喜欢看扑粉满险的新嫁娘,也欢喜述说关于新娘家的故事,茶峒人歌声中的缠绵处也已领略得出。

 

25.微写作(10分)

①《脚印》一文中,捡拾脚印的传说让作者跌入了回忆。面对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难题,人有时总会回忆起往昔时光。诸从《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白光》中的陈士成、《红岩》中的刘思扬中任选一人,以该人物的身份,描述他(她)自己回忆的场景。  要求: 符合人物身份,语言生动。

②《论语》不仅为我们提出了立德修身的原则,也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以下《论语》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成为你的座右铭?请结合你的认识或体验,向同学们分享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己欲立而立人,已故达而达人。(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要求理解合理,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③请以“成长”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要求主题明确,有感染力。

 

26.作文(50分)

①“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苏轼名句。有人说,这是感慨人生如寄的无常;有人说,这是叹息人事聚散的偶然;有人说,这是看透人世沉浮、不计得失的豁达;还有人说,即使人生充满偶然也不应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请你根据自己对苏轼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留下浩如辰星的文物宝藏,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兵马俑、长信宫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富春山居图……这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沧海沉浮的历史变迁,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华大地的生存繁衍的智慧,告诉我们炎黄子孙从何而来……假如文物会说话,它将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文物会说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文化自信”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7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